10月30日,从美国起飞的客机顺利降落在中国沈阳,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育晓终于踏上了阔别一年的故土。经过28天的隔离,她又一次站上了挚爱的讲台。
踏实勤奋是我的信仰
1996年,王育晓从河南洛阳来到西安读本科,从此就在这个古城扎根落户。2001年,她考入西安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4月毕业后入职于米兰手机版app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10月获讲师资格;2010年3月,她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10月被评为副教授,2015年11月取得博士学位。2018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访学工作,同年10月取得教授任职资格。
看似顺风顺水的求学晋升之路,其中艰辛只有王育晓自己才知道。信仰踏实与勤奋,依靠努力与汗水,塑造了王育晓要强、自信的人生。2011年,她在职博士期间第一次申报副教授职称,然而那一年,近十年未更改的职称评审政策发生了巨大改变,令她措手不及。她奋起直追,按照更新后的指标做准备,但是2012年指标再一次调整,论文、科研、项目统统有了更高的标准,够不着、追不上,完全打乱了王育晓的计划。这两次“追指标”的经历让王育晓备受打击。这让王育晓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想要向上走就要时刻以超越现有条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坚持学习,不断提升。
攻读博士的五年期间,她天天往返于北二环辛家庙的住处和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之间,工作之余,都用于学习深造,风雨无阻,把在职当成了脱产来读。带队申报并完成国家科研项目、挖掘数据信息制作研究数据库、跟踪前沿撰写学术研究论文,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博士顺利毕业之后,2018年当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摆在她面前时,她再次抓住当年全校仅有的三个指标之一,前往清华大学访学继续深造。2019年3月,王育晓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资格,于同年11月赴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工作。
机会永远只会眷顾准备好了的人——王育晓深有体会。
教学科研两手都要硬
经济管理专业融合了文、理科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对概念不仅要定义也要赋值。文科背景的学生会对经管专业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个共性问题,王育晓首先会为学生“减包袱”,树立学生信心。在课堂教学中,简化公式推导环节,强化实际应用培养。让学生选取熟悉的专题进行统计调查,从现状分析本质,从结果倒推概念,注重数学意识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她作为副主编参编《现代企业管理》与《统计学》教材,缩减教材篇幅,将理论学习与软件应用穿插进行。这两本教材分别获得2017年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与第六届兵工行业优秀教材二等奖。
王育晓带领了几名不同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根据他们专业侧重点的差异因材施教,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合理融入技术创新这个大的发展方向。学生郭依函深有感触:“疫情期间,王老师远在国外,跟我们有着12个小时的时差,但她每周都在线上给我们开任务总结会,实时掌握一周内完成的进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而且一直牵挂着我们的防疫安全问题”。王育晓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了“严格要求,平易近人”的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关怀与爱。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在努力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王育晓踏踏实实,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充实教学内容并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王育晓回忆起自己2004年刚进入西安工业学院时的情景感慨良多:“那时候学校科研基础薄弱,管院全院就90来万经费。现在一个项目就几十万,可见咱们学校发展速度非常快”。近几年,教师们科研意识、科研素养都显著提高,在学校鼓励下,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近5年,她发表CSSCI核心期刊论文8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各1项,完成教育厅人文社科和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军委科技委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省级课题4项。获2015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9年陕西高校人文社科奖三等奖,2017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
一名党员送给共和国的礼物
王育晓来到经济管理学院一年多就受到组织和认可,从2005年10月开始担任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她主动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认真组织支部教师开展党员理论学习活动和党建交流,这给本来就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增添了不少压力。但是王育晓没有抱怨、没有退缩,甚至有时同时兼任支部书记、系主任、工会小组长,一干就是11年。
2019年3月,新中国7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王育晓心情激动,因为她承担了一项特别的工作——与自己曾经的导师清华大学杨德林教授合作编写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研究70年》中“技术创新管理70年”章节内容。这本书全景式回顾了管理学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对作者的专业性、大局观、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王育晓接到这个工作后,又是兴奋、又是忐忑。自己虽然从事技术创新领域研究15年,但是一直深耕于自己的微观课题,对领域全貌的认识还有局限。在编写过程中,她还发现许多四、五十年代的发展状况根本无据可考。于是,她尽其所能在旧书市场“淘宝”,去国家图书馆找原始资料,从零开始学习文献计量分析软件。3个月时间里,王育晓查阅相关核心期刊论文7000余篇。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融入自己的认识见解进行总结提炼,最终形成了3万字左右的“技术创新管理70年”。对于王育晓而言,这不仅仅是提升自己能力和眼界的一项课题任务,这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用尽全力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时光不负有心人,王育晓回顾在西工的16年,正是印证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这八个字。对教育事业有一颗忠诚之心,对科学研究有一颗上进之心,对学科建设有一颗精诚之心,对管理育人有一颗博爱之心。不同角色,不同任务,时时刻刻都在塑成明天更好的自己。
本文语音节目请扫描二维码
文:张靖唯 审核:刘建兵 编辑:张靖唯